最近,广西梧州市民打热线电话投诉,说当地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了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通,结果大桥路面竟然出现了裂缝。裂缝让桥面看起来呈波浪状,驾车行驶感觉像是在骑马。针对媒体的质疑,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评论说“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此语一出,令人哑然。
正如梁冰所说,“通车”是力保的关键。换言之,通车就是终极的诉求,就是修路事业成功的“起码”标准,所以即便马路整修成了山路,开车形同骑马,也已经阻挡不住梁冰等领导事后如释重负,放飞心情。至于路面是不是平坦,百姓出行是否舒坦,社会评价是否积极,都已经是“起码”之外的奢侈需求,通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顺着这个逻辑,哪怕我们向前再推一公里,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荒谬结论:即便以后百姓“怨声载道”、路面出现雨塘,也概不在“质保”范围之内了。
所谓“起码”,不过是最低标准。拿这样“最低标准”的路放在百姓的脚前,他们会用心去丈量和衡量。一年的整修却拿出这样的成绩单,让百姓怎么给你“起码”的尊重?用这样的标准来干事,岂是为民“修路”,简直就是给民生事业“砸场子”!
放眼观之,类似“懒政”的官员及其消极做事态度,近年来绝不少见。凡事都以“起码”为标准,为民办事但求“温饱”、不求小康。如果60分万岁,拿61分就是损失!这样的官员,代表了官僚主义的极端表现,心中没有民生,只有位子和利益。即便做了点实事,那也不是出于为民服务,而是艰难地作出了一个老大的施舍,内心甚至还牵挂着百姓该找个机会来还他的人情。就比如这个修桥来说,虽然说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吧,也算是做了一件大事了吧?你要是再多说一句话、多提一个要求,他就会认为你是强人所难、找政府的茬…… 这样的官员,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将政府为民服务的精神曲解成了一个个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
如何“整修”这类精神“温饱型”的官员?显然,靠他们自身的觉悟,是永远达不到“精神小康”的,他们绝不会主动将民生工程从最起码的标准提升到舒适的令人满意的标准的。对待这样个懒政的官员,除了要加强民众和舆论的监督,必要时候予以罢免外,更需要上级领导多“提提线”进行提醒、劝诫。从更具操作性的角度来说,对待秉持“起码标准”为圭臬的官员来说,领导更应该多下基层走访走访,比如这座桥,领导就“起码”应该走走。
走走就能发现问题,走走就能发现民生之路竟是如此崎岖,也就能发现一些劣质沥青包裹不住的懒政,和“起码”标准背后淡漠的民生意识!试想,这样的道路,如果领导走过了,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官员,能不立马整改成一马平川?或者,如果事先知道领导要来实地察看效果,这样的官员敢不尽心尽力,将桥面整旧如新?推而言之,如果此前领导能多走走,这样“起码的路”又怎能一年后还能面世?想想就知道,一条路的路面展示了太多的东西,有为民服务的冠冕口号,和下面蹩脚的现实注脚。如果不能把民生问题,特别是和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放在最高位置、作为官员的最“起码”的诉求,那一双双且走且抱怨的脚,必将成为一双双用来投反对票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