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定义: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迹:
在我国,影子银行发端于2008年金融危机。从近年来风生水起的银行理财产品到纷繁复杂的类信贷类产品,再到如今波诡云谲的民间借贷和虚拟化的网贷P2P,影子银行已经渐成体系,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商业银行的理财类产品,即通常所说的银行“资金池”业务;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等;第三类是民间融资。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和狂飙的原因:
1)银行监管套利活动催生了表外和通道影子银行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银行存贷利差缩小,民营银行加入,银行间竞争压力增大。为了提高利润,银行将表内业务转移出表来规避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行业投向限制等监管。同时,为了规避宏观调控,银行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或通道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行业。
2)存款脱媒促使资金流向影子银行。居民财富增长,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存款脱媒的压力增大,理财类产品应运而生,为影子银行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3)金融创新、监管放松、货币放水带来影子银行的繁荣,改革迟缓和过度刺激房地产导致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资金脱实入虚加剧影子银行泡沫。
4)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抑制促使影子银行填补融资缺口。